最近領導人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出并闡述了“中國夢”的概念,隨即成為風靡全國乃至世界的熱門論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愿,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這一概念的提出,令國人為之振奮,是170年來中華兒女集聚已久的心聲的迸發,抒發了全體中國人的意志,將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br /> <br /> 振奮之余,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實現中國夢是一個復雜的命題,涉及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到軍事、生態文明,必須科學調動和整合一切有益的資源,集聚和引導方方面面的正能量,不斷進行改革創新,釋放前進的動力,并為此付出艱辛的努力?倳浾驹跉v史和時代的高度為實現中國夢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三者缺一不可。凝聚民族精神的思想內核,就必須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古老的中華文明曾經為世界作出了獨特貢獻,今天,中國傳統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獨特的魅力,在實現中國民主、富強、文明、和諧的強國夢的過程中,彰顯其價值,迸發它們蘊涵的現代性力量,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推動中國夢的實現。<br /> <br />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這個民族就難以在世界上生存,而談不上實現偉大的夢想。對中國來說,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中國的偉大復興必然也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為基礎的,如果中國傳統文化不能夠站在現代的高度來證實它內在的科學性,那么中國的復興就失去了它最堅實的根基。<br /> <br /> 探尋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font><a href="
http://www.cnzrz.co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00 size=2>易經</font></a><font color=#000000 size=2>》對傳統文化的影響至深且巨,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人們普遍承認這是一個無可置疑的歷史事實!兑捉洝坊趾甑睦碚摌嫾、包羅萬象的適用性、離奇縝密的邏輯方式、系統精辟的哲理智慧、致理深刻的人文思想,是我國古代文化思想的一座寶庫,被歷代尊為眾經之首、大道之源、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思想價值和社會科學價值。遺憾的是,隨著政治的變遷、時代理論需求的變化導致其地位也相應的發生著變化,但其對宇宙內的萬物變化具有至高的指導意義的本質并沒有改變,千古有識之士的篤信也充分說明了其存在的無上價值!兑捉洝穼ξ覈臍v史、文化、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社會文明的各個層面,都產生過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以《易經》文化為根本,以儒、釋、道為載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始終是我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主流,并成為中華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思想基礎。<br /> <br /> <strong>一、《易經》助力構建和諧社會</strong><br /> <br /> 在眾望所歸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時期,我們呼喚傳統文化的歷史性回歸。作為歷史文化的核心源泉的《易經》文化,能不能幫助我們解決中國夢構建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重要的社會問題,成為我們建設文明、富強、和諧社會的理論支撐,能不能在這個重要的歷史時期發揮其應有的指導作用,并進而作出助力中國夢實現的歷史性貢獻?我們簡單對《易經》文化的總體理論構建進行分析就能得出肯定的結論。<br /> <br /> 《</font><a href="
http://www.cnzrz.co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00 size=2>易經</font></a><font color=#000000 size=2>》之所以被千古有識之士所推崇,是因為它的理論從根本上解決了所有社會問題的核心所在!兑捉洝返乃季S模式是“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維模式,它是《易經》哲學思想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應的!兑捉洝分袕娬{三才之道,將天、地、人并立起來,并將人放在中心地位,《易經》不僅為表達天地變化,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導人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世界歷經數以億年的演替而興盛不衰,就在于自然形成的法則體系,這種法則體系龐雜而繁復,周密而高效,以此為基礎的自然世界得以生生不息。什么最和諧?自然最和諧。什么最穩定,自然最穩定。自然是我們構建社會的最偉大的老師。西方所推崇的市場經濟模式其核心不就是尊崇自然規律,排除人為的干擾嗎?<br /> <br /> 反觀我們的當今社會,在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的同時,各種社會矛盾日益顯現。貪腐盛行,貧富差距的日益拉大使民怨不斷積聚,生態環境的大規模破壞不僅成為阻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桎梏,而且對人們的正常生活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并進而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躁動的人們忽視和諧發展的理念,急功近利。既得利益集團,為了滿足自己欲壑難填的私欲,拼命掠奪社會資源,造成社會貧富嚴重不均,引發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這種矛盾如果得不到調和,勢必為社會動蕩埋下禍根。這些社會問題在西方發達國家的成長史中并不鮮見,似乎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但在中國這樣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創造了漢唐盛世輝煌,曾經引領世界幾千年的國度里出現類似問題實在令人費解。我們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在倫理及哲學方面,我們的祖先已經為此構建了完善的理論體系,進行了充分的論述,造成步西方后塵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們這些后來者全然不理會這些文化的瑰寶,將其束之高閣。<br /> <br /> 針對上述的種種不正常的社會現象,我們看看自然,在自然世界中是不是只有少量物種獨享所有資源?不是,這充分說明相對均衡的分配資源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而人們無視這一至關重要的前提,顯然沒有弄清這一自然的至理。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沒有得到有效傳承的實證。設若《易經》的理念深入人心,人們對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爛熟于心,時時遵循自然規律辦事,那么在制度設計和日常管控中就一定會充分體現自然的法則,根本不會出現如此奇怪的社會現象。<br /> <br /> 如何認識和合理運用傳統文化的理論優勢,使之為今天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服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我們在奮發圖強的過程中過于強調現代科學的實用性,極大地弱化和忽視了傳統文化的作用。這一現象尤其體現在教育上,注重科技教育,輕視傳統教育,這種教育模式的后期負面影響正逐步顯現出來。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還是和諧社會,無論物質如何豐富,科技多么發達,如果人們沒有安全、幸福、舒適的感覺,那么一切都是徒勞。文明、和諧社會的建立,歸根結底還要落到文化上?梢哉f,今天這些社會矛盾的形成原因和解決之道歸根結底還要落到文化上。構建完美的和諧社會,物質是不可或缺的基礎,文化才是凸顯品質的核心。<br /> <br /> 文化的作用主要是通過提高和改善個人的認知,不斷改進人們的思想觀念,提高個人的修養水平進而影響整個社會!抖Y記.大學》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闡明的文化影響社會的過程。個人的道德修養在我們逐夢的過程中作用巨大,培養國民健全的人格特質,提升個人修養和品質,具有相當正面的現實意義。在中國文化的早期階段,就產生了通過個人修養以求得和諧的人倫秩序和宇宙秩序的思想,而對個人修養的強調,在中國思想史上一直占據著主流位置。孟子所說的“養浩然之氣”,正是這樣的修養方式。這樣的人生修養途徑,注重個人道德的養成,對于當下出現的一些價值觀混亂現象有相當好的校正作用。<br /> <br /> 《易經》除了運用其精妙的象數原理對千變萬化的大千世界進行預測外,其中蘊含的深刻的人文思想與處世哲學對于增強人的修養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兑捉洝分杏袃蓚概念:“時”與“中”,闡釋了處世的最高境界。在道德修養上,《易經》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時”與“中”這兩個原則。這種時、中概念是一種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時行時止”,要求人的行為與天地人萬物的運動變化產生協動、發生共振,在順應性的相通相協的一致性中,順暢地實現人的存在。<br /> <br /> “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運行,既不太過,又無不及。中庸之道實為君子之道、王者之道,與極端相背而行,去其兩端而用其中。一個對社會和自己都負責任的人,在處事、為人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中,每件事都充分考慮對周圍人的影響,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以及其后續影響,采取對各方面都有利的方式,或者是影響最小的方式,而不是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只顧及自己的感受,如此人際關系自然和諧,社會負面的事物將日益衰減,整個社會在良性循環中演進,我們向往的和諧社會就水到渠成。作為領導者,更要避免執端,尋找綜合平衡點。在紛繁的社會事務中,要做到這一點,不吸取傳統文化的營養,沒有高超的領導才能,是很難做到的。領導者不能中庸,輕則造成社會的不公,嚴重者就將造成社會的災難。只要我們簡單地回顧歷史,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從數百年來中華民族的衰落,到新中國建立后的人民公社、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其失敗的原因無不都是領導者執端引發的。今天,執端的現象依然隨處可見,過于強調某些部門的重要就導致社會資源的分配傾斜,進而造成社會分配的不公;過于強調區域經濟的發展,就忽視了環境的保護,造成環境的破壞;過于強調集中,就弱化了民主,造成權利高度集中,為權利尋租留下空間,滋生腐敗。中庸之道是治理社會的最高境界,要遵循中庸之道,要求人們必須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基和睿智的頭腦,二者缺一不可。沒有豐富的傳統文化思想做基礎,就無法從整體上把握社會的方方面面,作出綜合有效的應對,形成系統的治世策略。沒有睿智的頭腦,更是無從應對紛繁的局面。<br /> <br /> “時”指與時勢一致,懂得識時之義,明晰知時之行,把握用時之機,善于待時而動,能夠觀時之變,精于時行時止,無論是千變萬化的自然世界,還是紛繁復雜的人類社會,無不時時處于不斷地變化中,身處大千世界的人們要努力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就必須具有高超的生存智慧。人的一生中會面臨很多機會,成功的人把握并正確運用了機會,失敗的人一次次錯失了機會,為何出現這樣的分野?這就是對時勢把握的水平的區別。察覺時機的來臨,重視來到身邊的機會,知道時機來臨時,如何抓住機會,把握、利用來到身邊的機會,不要錯過而后悔,一旦時機到來,立即作為、行動,能夠看到時機的變化,并隨著它的變化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調整,在恰當的時機開始,恰當的時機停止,在與天地萬物相通相協中,順暢地實現人的存在。如果多數人都能吸取《易經》精髓的思想,運用其理論和操作模式,基本正確地把握時勢,那么將為多少人怯除煩惱!兑捉洝返倪@種主動性、適應性、創造性順應的“時中”生存智慧,與那些保守的、奴隸的、閉鎖的、內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它構成了中國人積極進取和待時而動的品格。<br /> <br /> 只要我們篤信《易經》的理論,堅持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并嚴格遵循《易經》的教證,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強國夢想就一定會實現。<br /> <br /> <strong>二、《易經》可以助力科學的進步</strong><br /> <br /> 長期以來,隨著現代科學思想引入我國,科學思想逐步成為主宰一切的主流思想。評判事物的正確與否,每必冠之一“科學”的結論。而傳統的東西在人們的潛意識里已逐步被邊緣化了,甚至以為,傳統的思想就是閉關、保守的易詞,將19世紀以來華夏的衰敗歸罪于傳統文化。其實,出現這種怪象的根本原因是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誤解。誠然,科學為提高社會生產力提供了強大動力,為豐富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作出了突出貢獻。也是其風靡全世界的原因所在。然而,科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易經》文化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研究和發現自然世界的規律,造福人類社會。它們研究得出的結論也往往驚人的一致。例如在宇宙發展史的研究方面,傳統文化提出“極變”思想,宇宙由產生、發展、鼎盛、衰敗、消亡為一極,并由此產生極變,進入下一個循環。<br /> <br /> 《易經》的演變就是這一思想的突出體現:“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什么是極,極就是最高處,極致。太極呢,就是比極更高的東西,理解起來很空泛,但它太重要了,宇宙發展到極致就要衰敗,毀滅。是不是毀滅了就一切都完了,不是,還有重生,開始下個極變循環,怎么實現從這個極向下一個極的過渡?這就是“太極”的功能所在!吨荀滤憬洝穼Υ俗髁嗽敱M的闡述。而現代科學對宇宙發展的探究結論由“大爆炸”,“熵定律”和“熱寂說”構成,宇宙在大爆炸中產生,按照熵定律演進,最后能量耗盡,熱量消失,萬物空亡,然后又大爆炸開始下一輪循環。兩者的結論何其相似,說明二者在探究自然方面具有同等功用。<br /> <br /> 中國傳統文化與科學之間,具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倒不是說它們在源上有何瓜葛,而是因為它們的研究目標一致!兑捉洝放c科學能否相互借鑒,互為協助,當然是肯定的,因為它們只不過是通過不同途徑達到同一目的。大多數人可能認為此為笑談,不值一恓。不足為怪,因為科學與《易經》的交流是高手與高手之間的事,非一般人所能企及,需要“伯牙”遇“子期”的境界。有多少人真正懂得科學,在科學的前沿占有一席之地?千百年來又有幾人融通了《易經》?因此,科學與《易經》的交流是精英之間的溝通,是巔峰論道,普通人無法望其項背。<br /> <br /> 科學與《易經》的結合不是空談,易不是空穴來風,有成功的實證為據。1698年,德國哲學家和數學家萊布尼茲從易經64卦中得到了有系統、有條理、有邏輯的科學解釋,驚異地發現64卦與他發明的“二元算數”數理一致,“二進制”由此誕生,進而發明了電子計算機。19世紀,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在自傳中說,他闡述的辯證邏輯定律,是受中國《易經》啟發而寫成的。1940年,中國旅法學者劉子華在巴黎用《易經》的八卦原理推算出了太陽系存在的第十顆行星,并由此計算出太陽系第十顆行星的密度、運行速度以及對太陽的平均距離,其《八卦宇宙與現代天文》在業內引起轟動。有關部門的一項統計或許能詮釋易經與科學密切相關: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世界重大的科技成果有14項,其中有12項科技理論源自易經理論。因此,易經又被稱為“哲學中的哲學,智慧中的智慧”。如果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有識之士充分發掘《易經》中的科學思想,將之應用與科學實踐,對于推進我國的科技創新,增強原創動力當有莫大的裨益。<br /> <br /> 中國夢是美好的,可實現這個夢最堅實的支撐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只有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創造一次更偉大的科學革命,世界才能夠真正地正視中國,了解中國,中國夢才能夠在世界范圍內得到響應,有了世界的認同,中國夢才是真正可預期的。